您好,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!

全部分类

您的位置:  首页 > 中华民族 > 鄂伦春族 > 文化艺术  > 详细页面

鄂伦春族民间文学

来源: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:吴雅芝 2017年11月13日 阅读量:

  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文字,没有条件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,口头创作是他们主要的文学形式。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具有非常丰富的体裁,有神话、传说、故事、说唱、民歌、寓言、童话、笑话、谜语、谚语等等,内容涉及鄂伦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
鄂伦春文化也成为桦树皮文化,图为鄂伦春聚居地的白桦林(刘军 供图)

  鄂伦春语把讲述神话传说故事称作“乌依南”或“乌依嫩”,意思是“向子孙讲述古代的事儿”或“把早年发生的事告诉子孙后代”。神话、传说、故事是鄂伦春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题材涉及自然的形成、人类的起源、英雄人物、宗教生活、地方风物、婚姻爱情等各个方面。这些神话、传说、故事中比较有特点的如《奇星的故事》、《人为什么会死》、《白那查的传说》、《熊的传说》、《尼顺萨满》、《英雄喜勒特很》、《嘎仙洞和奇奇岭的传说》、《乌娜吉逃婚》等。另外,《鹿为啥哭瞎了两只眼》、《金刚圈的故事》、《粗心的猎人》等是动物故事、童话、笑话中较有代表性的篇章。

  “摩苏昆”和“坚珠恩”是两种说唱文学。“摩苏昆”是说一段唱一段的长篇说唱故事,一般故事内容以散文形式讲述,人物对白和心理活动则多以歌唱的形式来表述。“坚珠恩”是长篇叙事歌,从头到尾都是唱着说。唱着说的故事较之一般的民间故事更富有感染力,但是他要求传播者既要能讲又要善唱,不像一般故事或者民歌那样容易流传。因为传播的人有限,民间常能听到这是某某的故事或者这是某某的歌的说法。《英雄格帕欠》是目前收集到的最长的一部“摩苏昆”,有九十多个唱段,约两千行诗句,作品中英雄不凡的出身、神奇的成长、铲除妖魔的过程和理想家园的落成,均带有较浓厚的神幻色彩,很符合原始社会史诗的特点。

  民歌,鄂伦春语叫“赞达温”,俗称短歌,都是通过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,因而有些研究者把鄂伦春民歌称作“赞达仁”,其实“赞达仁”是唱歌的意思。“赞达温”的曲调丰富多彩,旋律高亢悠扬,节奏自由。最初的民歌不一定都有实在意义的歌词,高兴或悲伤的时候,使用一些虚词,唱出能够表达自己心情的曲调,听的人觉得悦耳,用心记下来,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曲调。现在有一些民歌仍然是腔长字少,多使用“那依耶”“希那耶”等衬词。“赞达温” 的唱词,一般都是即兴创作,看到什么唱什么,想说什么唱什么,因此,表现的内容相当广泛,几乎涉及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
  狩猎是鄂伦春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,猎歌自然应该是鄂伦春民歌中最集中的主题,但狩猎生产不同于其它的生产劳动,歌声绝对不能伴随狩猎活动进行,因此类似劳动号子的猎歌或叙述狩猎过程的猎歌几乎没有。所谓的猎歌,基本上是表现猎人对狩猎活动的感受和猎手出猎前后的心情的。除大量的猎歌和以其它劳动为咏唱对象的民歌外,还有很多表现婚姻爱情的歌曲以及祝酒歌、摇篮曲和儿歌等。另外,萨满神调、风俗仪式歌在鄂伦春民歌中也有相当重的地位。

  定居以后,鄂伦春族中又出现了大量的新民歌,主要是歌颂新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幸福。其中一首《时代变了》,以对比形式,通过定居前后新旧生活的对比,唱出了鄂伦春人对新中国的感恩之情。

参考资料:徐昌翰等《鄂伦春族文学》,北方文艺出版社,1993年。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